《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进步和完善。其中,总则编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不仅规定了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还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本文将从民法典总则中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理解和适用民法典提供参考。
一、民法典总则中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民法典》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确保了不同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活动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平等的义务。
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条件平等:不论民事主体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在民事活动中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权利保护平等:法律对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
法律适用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受到同等法律对待,不得因身份、地位等因素而享有特权或受到歧视。
平等原则是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私法性质的集中体现。《民法典》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自愿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自主决定权,具体表现为:
自己行为: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
自己责任: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自愿原则鼓励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交易,促进经济活动的自由与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自愿原则并非绝对无限制的自由,当意思自治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法律将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对方,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民法典》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权利义务对等: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应当保持相对平衡。
风险与利益均衡:在民事活动中因客观因素导致风险与利益分配不均时,法律将依据公平原则进行调整以维护各方利益的均衡。
法律适用中的公平合理:当民法规范缺乏具体规定时,法官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以维护社会公正与和谐。
(四)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被誉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守信、不欺诈、不隐瞒。《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诚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诚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损害他人利益。
信息真实: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不得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他人。
信守承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恪守自己作出的承诺和约定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民事法律关系。
诚信原则对于维护民事活动的稳定和可预期性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保持诚实信用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五)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法律法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实施违法行为。
尊重社会公德: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体现了法律对民事活动的底线要求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又要遵循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秩序。
(六)绿色原则
绿色原则是新确立的一项法律原则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原则体现了民法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积极履行环保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的实施将有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民法典总则的适用范围
(一)对人的适用范围
《民法典》适用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只要在民事活动中作为平等主体参与都受到该法典的保护和约束。具体来说:
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只要其在中国领域内从事民事活动均受《民法典》调整。
法人:依法成立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等。
非法人组织: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也受《民法典》调整。
(二)对事的适用范围
《民法典》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具体包括:
人身关系: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关系涉及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如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等。这些关系涉及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三)空间范围
《民法典》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这里的“领域”不仅指我国领土、领空、领海还包括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和飞行于我国领空以外的我国飞行器等。此外对于在我国领域外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如果与我国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也可能适用我国法律。
(四)时间范围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于《民法典》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其是否具有溯及力来确定是否适用《民法典》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新法不具有溯及力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新法具有追溯力且有利于保护民事权益的则可以使该法律具有追溯力以体现“有利追溯”原则。
三、结语
《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是理解和适用民法典的基石。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共同构成了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它们贯穿于民事活动的始终指导着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实践。同时《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明确的效力范围。这些规定为确保民事主体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与公序良俗以及环保的基础上开展民事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昊程昊律师事务所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400-1812-928
微信号:131-6295-0809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