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法律百科>法律体系的基础架构与演变历程

法律体系的基础架构与演变历程

2024.09.30 作者: 管理员 315

法律体系是一国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国的法律体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完善,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架构及其演变历程。

37.jpg

一、法律体系的基础架构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架构主要由以下七个法律部门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这七个法律部门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宪法相关法则是围绕宪法展开,对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进行具体化,包括选举法、组织法等。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高的权威和强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则是调整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民法商法共同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框架。民法商法包括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身权制度、亲属和继承制度等,如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等。商法主要调整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主体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济法等。行政法的目标是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

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旨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安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经济法包括有关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竞争、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社会法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残疾人保障法等。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通过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刑法所调整的是因犯罪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承担惩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各项合法权利的重要任务。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非诉讼程序法则是规范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如仲裁法、调解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共同构成了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框架。

二、法律体系的演变历程

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到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一)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夏朝以天命神权的观念作为立法司法活动指导思想,商朝继续秉承神权法思想,在罪名、刑罚和司法制度方面取得进步。周朝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法制指导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陆续制定并公布了成文法,如李悝的《法经》代表当时的立法水平,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中国统一,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秦朝厉行“法治”,把法家思想推到极端。汉朝则形成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正统,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汉儒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立法与司法实践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但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仍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如八议、重罪十条等法律条例集中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理论的发展和立法技术的提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法律军事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吸收前朝法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法制改革,不断完善其法律制度,形成了律、令、格、式、典、赦、例等法律形式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共同组成一严整的法律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律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法治建设的伟大探索,为建立新型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从1922年开始,党先后拟定了劳动立法四项原则和《劳动法大纲》、《井冈山土地法》,有的地方还设立了革命法庭。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管理的宪法性文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政权设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陆续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千余件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华北人民政府制定了200多项法律法规,设立了有分工有配合有制约的司法机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法律体系建设经历了初步展开和曲折探索的过程。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法律体系,为我国法律体系建设开创了源头。这一时期又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54年为过渡期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前,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共通过了30余件法律,政务院制定了300多件法律规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组织建立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

1954—1957年为初创期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法律体系创设的重要标志。在“五四宪法”的指引下,1954年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批准法律、法令约40多个。

1957—1978年为虚无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中国法律体系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许多法律被废止或停止实施,法律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立法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立法工作卓有成效。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1978年宪法颁布

1978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虽然仍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开始拨乱反正,为后来的宪法修订奠定了基础。

1982年宪法颁布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秉承1954年宪法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和重视法治的重点内容,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机构设置、国家权力规范、公民权利保障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完善,是改革初期重要的立法成果。此后,宪法又经过多次修订,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修改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到2011年,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推动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我国法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

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法律体系集中反映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

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形成和发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借鉴国外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昊程昊律师事务所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多一份参考,总有益处。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服务类型
请选择
公司事务
私人事务
企业合规
公司名称
点击更换验证码
  • 首页
  • 留言
  • 微信
  • 电话
  • 顶部
  • 复制成功

    微信号:131-6295-0809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知道了